答案:伊德把人的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0~1岁左右)是口欲期,即“嘴巴阶段”。婴儿的初期快感主要来自唇与舌的吮吸活动,吮吸本身可产生快感,比如婴儿不饥饿时也会把手指头放在嘴里吮吸,这就是获得快感的表现。第二个阶段:(1~3岁左右)肛欲期,即“肛门阶段”。在这一时期,成人要求幼儿必须学会控制生理排泄,形成卫生习惯,使之符合社会的要求。但是,幼儿在克制自己的大小便时会获得快感,于是,幼儿希望自己控制自己的大小便行为,而与成人之间发生冲突,有些幼儿会坚持自己的克制行为不向成人妥协,在成人训练排便习惯时绝不配合,拒绝排便;而有些幼儿就会妥协成人,顺应成人的意愿,配合性地形成排便习惯。弗洛伊德认为排便意味着与环境的主动妥协,拒绝排便则代表着对环境的反叛。因此,有些人就形成了妥协性人格,有些人就形成了反叛性人格。第三个阶段:(3~6岁左右)性欲期,即“生殖阶段”。快感来自于生殖器区域。在这个阶段,最显著的行为现象是出现了伊谛普斯情结,即“恋亲情结”。恋亲情结因儿童性别的不同有“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之分。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男孩子到了这个年龄,开始对自己的母亲产生一种爱恋的心理和欲求,但男孩子发现父亲同样爱恋母亲,于是又有了消除父亲以独占母亲的心理倾向。另一方面,男孩子又害怕自己与父亲的对抗会引发父亲割掉自己的性器惩罚自己,而产生了“阉割恐惧”的焦虑。为了应付由此产生的冲突和焦虑,男孩子终于抑制了自己对母亲的占有欲,产生认同父亲,转化为向父亲学习男性的行为方式,并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像父亲那样的男人,这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化极为重要。弗洛伊德认为,与此类似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反应也在女孩子身上发生,这就是所谓的“恋父情结”。女孩子最后也与母亲发生认同作用,而开始习得女性的行为方式。弗洛伊德认为,在恋亲情结阶段,如果儿童认同作用过程顺利,则可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否则男性可能会出现恋母情结,女性可能会出现恋父情结而影响成人期的婚姻生活。弗洛伊德认为以上三个阶段,对一个人人格的发展极为重要。儿童将来的心理生活是正常的或异常的,在五六岁以前就一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了。在此之后,性的发展会出现一次停顿和颠倒,形成“潜伏期”。第四阶段(6~12岁左右)“潜伏阶段”。儿童对性的兴趣看似消失,开始把自己的兴趣集中于同年龄的儿童,他们的兴趣不再局限于自己的身体,对于外界环境也逐渐有了探索的倾向,甚至不喜欢与异性儿童而与同性儿童交往,这一时期一直持续到青春期。第五阶段青春期,(12~18岁左右)即“生殖阶段”。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性的发展进入生殖期。在这个时期,个人的兴趣逐渐地从自体性欲、也就是从自己身体刺激的满足转变为以寻求特定快乐作为唯一的性目的,以异性关系的建立与满足为目的,所以又称两性期。如果个体的人格停留在生殖阶段前的某一阶段裹足不前,这就是执着;如果倒退到较早的发展阶段,这就是倒退。无论执着还是倒退,都是人格病态现象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