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 下方输入 要搜索的题目:

三、肌内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三、肌内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发布时间:2025-03-23 19:44:52
推荐参考答案 ( 由 快搜搜题库 官方老师解答 )
联系客服
答案:

(一)疼痛

注射局部疼痛、酸胀、肢体无力、麻木。可引起下肢及坐骨神经疼痛,严重

者可引起足下垂或跛行,甚至可出现下肢瘫痪。

预防及处理

1. 正确选择注射部位。

2. 掌握无痛注射技术。按压关元俞、太冲等穴位,可减轻疼痛;进行肌内注射

前,先用拇指按压注射点 10s,然后常规皮肤消毒,肌内注射。

3. 配制药液浓度不宜过大,每次推注的药量不宜过快过多。股四头肌及上臂三

角肌施行注射时,若药量超过 2ml 时,须分次注射。

4. 经过临床试验,用生理盐水注射液稀释药物比用注射用水稀释药物后肌内注

射,能减轻患者的疼痛。

5. 轮换注射部位。

6. 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操作者可根据医嘱抽取正确的药物剂量后再继续抽取

0.2~0.3ml 的空气,在所有的药液注入完毕后再继续注入空气。

(二)神经性损伤

注射当时即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活动范围减少,约一

周后疼痛减轻,但留有固定麻木区伴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发生于下肢者行

走无力,易跌跤。局部红肿、疼痛,肘关节活动受限,手部有运动和感觉障碍。

预防及处理

1. 注射药物应尽量选用刺激性小、等渗、pH 值接近中性的药物。

2. 准确选择臀部、上臂部的肌内注射位置,避开神经及血管。为儿童注射时,

除要求进针点准确外,还应注意进针的深度和方向。

3. 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放射痛,应考虑注入神经内的可

能性,须立即改变进针方向或停止注射。

4. 对中度以下不完全神经损伤要用非手术治疗法,行理疗、热敷,促进炎症消

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对中度以上完全性神经损伤,

则尽早手术探查,做神经松解术。

(三)针口渗液

推注药液阻力较大,注射时有少量液体自针眼流出,拔针后液体流出更明显。

预防及处理

1. 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选择神经少、肌肉较丰富之处。

2. 渗液的程度与针孔直径有关,针头越粗,渗漏越明显。

3. 掌握注射剂量,每次注射量以 2~3ml 为限,不宜超过 5ml。

4. 每次轮换部位,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

5. 不要按摩注射部位,因按摩易使组织受损,告诉患者暂时不要运动或穿紧身

衣服。

6. 药物注入时,时间越短,药量越大,越容易引起局部压力增高,回渗越容易

发生。

7. 在注射刺激性药物时,采用 Z 字形途径注射法预防药物渗漏至皮下组织或表

皮,具体步骤如下:

(1)左手将注射部位皮肤拉向一侧。

(2)右手持针,呈 90°刺入,并固定。

(3)小心地以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固定注射器基部(但不可松开对组织的牵引),再以

右手反抽注射器活塞,确定无回血后,缓慢将药液注入,并等待 10s,让药

物散入肌肉,其间仍保持皮肤呈拉紧状态。

(4)拔出针头并松开左手对组织的牵引。

(四)针头堵塞

推药阻力大,无法将注射器内的药液推入体内。

预防及处理

1. 根据药液的性质选用粗细适合的针头。

2. 充分将药液摇混合,检查针头通畅后方可进针,可采用瓶内排气,减少因药

物与空气长时间接触导致的药物颗粒聚集成团。

3. 注射时快速进针,匀速推药,保持一定的速度,避免因停顿导致药液沉积在

针头内。

4. 如发现推药阻力大,或无法将药液继续注入体内,应拔针,更换针头另选部

位进行注射。

5.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加药时,可改变进针角度,即由传统的 90°改为 45°,减轻

阻力。

(五)红肿硬结

局部组织肌纤维变形萎缩,毛细血管被结缔组织所替代,进而引起局部组织

血液循环障碍,胶原纤维增生而形成硬结。

预防及处理

1. 避免长期反复在同一位置注射。

2. 注射过程中防止混入纤维、玻璃碎屑、纤维等异物微粒。

3. 防止注入皮下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操作者可根据医嘱抽取正确的药物

剂量后再继续抽取 0.2~0.3ml 的空气,在所有的药液注入完毕后再继续注入

空气。

专业技术学习
专业技术学习
搜搜题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