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新现实主义:
1945年——1956年
二战之后兴起,是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在世界电影史上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成就,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用最直接迅速的方式,以极朴实真挚的影片打动全世界,对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还我普通人”和“把摄像机扛到大街上”是新现实主义的核心观念。
代表导演及作品: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德•桑蒂斯《罗马十一时》
过程:(了解)
第一阶段:《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与法西斯斗争的真实场景,被称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宣言书,奠定了新现实主义电影质朴、纪实风格,拒绝使用摄影棚、化妆和职业演员。是维尔托夫“电影眼睛派”的延续
第二阶段:反映普通人切身感受的生存问题、批判性、理性
自然朴实的摄制风格展示意大利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为电影的再现美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例证。
第三阶段:40年代末出现了一批以明朗色调歌颂穷苦人善良团结斗争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兴起原因:
1.二战的结束,对于意大利人不仅意味着短时期的战争的结束,更意味着长达20年的法西斯统治时期的终结。这激发了意大利电影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
2.美国的援助和政府的津贴,在一定程度上免掉了对影片的审查,也维持了影片的创作。
3.创作源泉一般被认为是来自于德,菲利浦的方言戏剧和维尔加描写农民生活的的作品。
4.纵向继承现实主义美学各风格流派,横向借鉴苏联电影,受到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影响。
5.观众的信任是这一美学运动形成基础。
6. 1945 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问世标志新现实主义诞生。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形式特征:(纪录性、实景拍摄、长镜头、非职业演员、结构、地方方言)
1.纪录性:忠实于真实事件与人物再现,将银幕现实与真实现实合二为一。巴赞称新现实主义的纪录性具有极特殊的美学价值。
2.实景拍摄:这是新现实主义“纪录性”的一部分体现。这样一种拍摄方式,将真实的社会环境和人物的命运在视像上紧密地结合起来。电影工作者的口号是:“把摄影机搬到大街上去”,在实际空间中进行拍摄。避免戏剧性用光,采用自然光。
3.长镜头:长镜头表现空间真实,突出影片形式与风格。体现创作者忠于自然的客观性,又使影片获得了现实真实的透明性,最终消失了自我的主观性。
4.非职业演员:避免职业演员的角色固定化,将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的混用,使演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5.叙事风格:追求朴实无华,不使用倒叙、闪回等。
6.地方方言:受到德•菲利浦的方言戏剧和维尔加的影响,同时也是民族电影追求声音效果的突出手段。在方言的处理上,新现实主义制作者注重分寸,他们既保持地方方言的特点,又尽可能地使人们听得懂。
主题内容:电影贴近现实,突出普通人银幕形象,拍摄手法朴实无华
创作特色:
1.形式:如纪录性,实景拍摄,非职业演员的运用,长镜头的运用,朴实无华的结构形式,地方方言的运用。这些形式背后所寄予的愤怒与反抗,是一种心灵绝望之后的呐喊,新现实主义具有一种真实的冷漠感。
2.美学立场:以真实论为基点,在政治上首先针对墨索里尼时期“国家主义”电影,同时也针对当时风靡意大利的“白色电话电影”和情爱片。真实论让民众面对现实。(《偷自行车的人》)
3.叙事:非戏剧化叙事,让观众以开放的姿态获得对现实的认知,作出自己独立的判断。创作的核心价值是表现事件的偶然性,用罗列事件的叙事结构,将原本并无因果关系的事件组织在一起,使得观众将注意力转向对日常生活的体味与感受中。
新现实主义的影响:叙事、现代主义、影响后世
1.叙事风格改变了电影的发展。其基于偶然性的事物发展逻辑根本地改变了人们对电影的观看方式。
2.表现手法:“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到实际空间去拍摄,用普通人代替演员,用实景代替布景,用即兴创作代替编好的场景,用自然光代替照明,这一系列写实主义的美学原则使意大利电影抛开过去的浮夸形式,转向真实的社会生活内容,对世界电影艺术朝着更切近生活的方向迈进产生深刻影响。
3.不仅产生罗西里尼和维斯康蒂,也深刻影响了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他们发展了新现实主义中最具诗意的那一部分,将新现实主义从外部世界转向内部世界,从观众视角转向内省视角,从对工人阶级的命运关怀转向全人类的存在困境,影响一个国际性的现代主义的形成
4.影响了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影响了西班牙、希腊、印度、伊朗等国的电影发展,对20世纪80年代后的中国电影界(第六代贾樟柯)产生深刻影响。
5.作为电影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流程虽然早已结束,但是它所倡导的纪实主义和让普通人成为银幕的主人公等美学观念将是永存的,其革命意义的美学观念将长久地影响电影艺术的发展。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衰落:(失去市场、政府管制、好莱坞、分化、缺乏深度、缺乏故事、缺理论总结)
1、进入50年代后,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法西斯的题材逐渐失去市场
2、一些反映现实社会弊病的影片受到战后意大利政府管制;
3、好莱坞电影再次侵入意大利主流电影市场
4、50年代中期,新现实主义流派分化,出现“玫瑰色新现实主义”;以及后来出现的以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为代表的“内心现实主义”。(无法形成共性,例如好莱坞经典流畅剪辑风格、室内剧狭小拍摄环境、表现主义阴暗恐怖风格)
5、对象限于普通人,情节简单,不表现人性,缺乏深度。
6、为追求真实,常常即兴组织情节,贬低编剧、表演作用,缺乏故事性。
7、对于电影的纪实美学缺乏理论上的升华。
罗西里尼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
1. 根本改变了意大利电影的创作道路和思想,创作表现出新现实主义和战争现实的直接关系。
2. 以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来折射当代的社会问题,运用自然光、实景拍摄强调真实感
3. 低成本电影用最大的真实记录了战后意大利的民生,力图展示当时意大利乃至战争中挣扎的整个欧洲的现实图景
,代表作:《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德意志事件》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罗西里尼代表作。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最初宣言,从根本上改变了意大利电影的创作道路和思想,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的诞生。影片表现地下组织同盖世太保分子的殊死斗争。在罗马街头实景拍摄,展示出整个罗马贫民区生活情况,因胶片质量低劣而造成画面粗糙有类似新闻纪录片的效果。
维斯康蒂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有“新现实主义之父”的美称。
影片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个性化追求,以长镜头、景深镜头的浓郁诗意,将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结合起来,以异常朴实的风格,创造有一定审美的现实主义。
代表作品:《沉沦》《大地在波动》。
《沉沦》
维斯康蒂代表作,被称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先声”。该片讲述了一个流浪汉来到一个小镇上找工,遇到一个意气相投的酒店老板,被聘为汽车维修工,但他不但勾搭上了老板的老婆,还合谋串通那妇人一起谋杀亲夫。但两人的同居生活却不如意,彼此间经常发生口角,最后在一起躲避追踪时,驾驶的汽车滚下山坡,女的当场毙命,男的被警察逮捕。维斯康提在这部处女作里,展现了新现实主义对普通人生活及其细节的关注。
《大地在波动》:
关于西西里岛一户渔民为了改变贫困的命运,冒险创业最终惨遭失败的故事。这部影片被认为最严格意义上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其中包含大量纪录片式场面,描绘西西里岛渔民丰富而真实的生活状态。
德•西卡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最具原创性的导演
1. 遵循新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将其风格提炼得更为完善。
2. 影片朴实、自然、注重细节,充满对普通人的同情和关怀。
3. 与柴伐蒂尼的成功合作,使他们的影片成为新现实主义电影中的重要作品。
代表作:《孩子在看着我们》《偷自行车的人》
《偷自行车的人》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最具原创性的导演德•西卡的代表作品,编剧柴伐蒂尼,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代表作。讲述了在二战后的罗马,一个失业工人张贴海报时被偷赖以生存的自行车,同儿子找了一天仍无所获。绝望之际去偷自行车遭毒打。影片以现实为依托,以“平民化”剧情推进,表现普通底层人民琐碎的日常生活。在情节处理上散漫随意,体现了新现实主义的精神实质,对社会温和批判。(反宗教色彩)
德•桑蒂斯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充满激情,具有浪漫色彩,对下层人民的生活描述得准确生动、细腻入微,集中反映了社会的不公正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使用摄影棚,采取职业演员和非职业演员的混用,遵循新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但具有时代新特征。代表作品:《罗马十一时》《在罗马的太阳下》等。
柴伐蒂尼
是新现实主义运动代言人,强调普通人和日常生活为电影的中心话题。认为新现实主义不是去重现真实,而是直接展现现实。认为艺术家的责任不是让人们受到这些隐喻式情景的影响而感动或愤怒,而是让人们对于真实事件有如真的一样有所反应。认为电影制作者不是去创造类似现实的故事,而是将现实溶入故事。他强烈要求一种真实感、平等感和观众认同感。呼吁取消艺术与生活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