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①“破坏性实验”的目的简单说即通过打破常规而发现常规,具体有三方面: a.通过打破正常生活秩序,观察社会现实如何得以建构或重建的过程,也即正常社会秩序如何得以维持的过程; b.说明社会秩序的建构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而人们并未察觉自己参与其中; c.说明社会现实是柔性的、脆弱的和容易损坏的。 ②“破坏性实验”研究的合理性在于,常人方法论所要研究、揭示和说明的社会现实通常是“现成的”。要想考察这个现实的形成过程,必须采用某种方法扰乱现实的稳定性,重新打开已经黑箱化了的现实建构过程。通过“破坏性实验”,不言而喻地确定性成了问题,现实重新处于一种形成中的、包含各种变化可能性的状态,即所谓“自动加芬克尔状态”。开展这种破坏实验研究依赖于三个条件: a.情境结构是构造的,以便被研究对象不将之作实验、游戏、骗局或玩笑; b.对象没有充分的时间按自己的意愿来重新构造现实情境; c.对象没有获得帮助以形成新的界定。 ③加芬克尔称,“破坏性实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实验,而只是一种例示。加芬克尔用四类例示说明了这一方法: a.破坏意义关联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们(实验者)拒绝普通用语中理所当然的意义(索引性表达),坚持要其谈话对象详尽阐明其平常所说话的准确意义。比如在平常的对话中,当对方说“我累了”、“车胎漏气了”时,追问他们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 b.破坏关于地位模式的共同经验。 比如要求学生们在商店里坚持将顾客当做店员,要求顾客完成店员的责任,如结账、将购买的东西包好等。 c.破坏对司空见惯的事项的背景理解和“适当”认知。 例如要求学生扮演家里的寄宿者,通过称呼父母为“先生”、“女士”,使用礼貌用语回答父母的问题等,来破坏家庭中基本人际互动所要求的构成预期。 d.破坏关于真实社会世界中成员资格的常识知识。 ④西克里尔曾总结了常人方法论家在研究中所发现的13个日常互动的一些技巧或方法: a.(寻求)正常模式:如果互动双方对情境的定义(何者为真)感到模糊,就会产生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会提示彼此回到正常模式。 b.(进行)视角交互:行动者假定,如果交换位置,他们会具有同样的经验。因此,除非受到特定信息的干扰,行动者一般都趋于忽视由于他们的独特活动所引起的视角差异。 c.(运用)“等等”假定:当互动中出现隐含信息过多、意义不明时,行动者一般会“等待”必要的信息,以使对方的言辞和行为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