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他的思想及弟子言行的书。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材料。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如下:(1)教育实践:创办私学,编订“六经” 孔子在三十岁左右时,开始教育生涯,以个别教学为主,集体讲学为辅。他的私学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吸引了各个阶层的学生。四十岁左右,形成了自己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于晚年完成《诗》《书》《礼》《乐》《易》《春秋》的编纂和校订工作,奠定了儒家教育内容的基础。《诗》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书》又称《尚书》古代历史文献汇编;《礼》又称《仪礼》士君子必须掌握的礼仪规范;《乐》各种美育教育形式的总称;《易》又称《周易》卜筮之书;《春秋》记录当时政治经济等的编年史书。后世称之为“六经”。(2)教育的社会发展作用:“庶、富、教”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是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庶”,要有较多劳动力;“富”,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教”,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先抓经济建设建立物质基础,随之抓教育建设,国家才会走上富强康乐之路。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3)教育的人的发展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性”是先天素质,“习”是后天习染,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所以,人要发展,教育条件很重要。(4)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指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官学的办学方针相对立,它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5)教育目标:“学而优则仕”孔子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简称“学而优则仕”。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学而优则仕”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反映了一定的规律性,直到现代还有实际意义。(6)教育内容:继承“六艺”,编六经 孔子继承西周“六艺”教育传统,研究并编成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诗》又称《诗经》,为中国最早诗歌选集,教人态度温和,性情柔顺,对个人品德修养和人际交往有重要作用。《书》又称《尚书》,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学习先王之道。《礼》又称《仪礼》,教人恭敬严肃,知道道德规范,礼是立国根本。《乐》是乐教形式总称,教人心胸宽畅,品性善良,乐与礼配合为政治服务。《易》又称《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教人交往用词得体,褒贬之事有原则。孔子教学内容特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7)教学方法① 因材施教。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认为只有从各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来进行教育,才能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② 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认为学习知识或培养道德,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⓵ 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激发强烈的求知欲;⓶ 教师的启发工作以学生积极思考为前提,“开其意”“达其辞”;⓷ 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发展,能从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普遍原则,再以普遍原则类推于同类事物,扩大认识范围。③ 学思行结合。⓵“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的主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唯一手段。⓶“学而时习之”,对学习过的知识要时常复习、练习,才能牢固掌握。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倡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学思结合。⓸ "学以致用",学到的知识应当用于社会实践之中。由学而思而行,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就是教育过程,与人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④ 学习态度。⓵ 好学乐学的态度。要有强烈的求知欲。⓶ 不耻下问的态度。虚心向比自己社会地位低的人请教。⓷ 实事求是的态度。(8)道德教育:“礼”与“仁”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修养。“礼”与“仁”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仁的道德规范最重要的是忠与孝。“忠”要对人尽心竭力、诚实负责,“孝”要尊敬和顺从父母。孔子进行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① 立志,以志于仁道为个人志向和人生理想,并且坚持志向,不为外来因素的干扰而动摇。② 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③ 力行,努力按道德规范进行实践。④ 中庸,待人处事都要中庸,防止发生偏向,一切行为都要中道而行。⑤ 内省,不论道德认识或是道德实践,都需要有主观积极的思想活动,称之为内省。⑥ 改过,人会犯错误是客观存在,"过则勿惮改",正确的态度是改正错误。(9)教师品格孔子论优秀教师的品质和条件:① 学而不厌,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② 诲人不倦,教师以教为业,以教为乐,对学生和社会有着高度责任心,以耐心说服的态度教育学生。③ 温故知新,教师既要掌握过去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社会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既要巩固旧知识,又要探索新知识;既要继承,又要探索创新。④ 以身作则,教师的教育有言教,还有身教。言教说理,以提高道德认识;身教示范,实际指导行为方法。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⑤ 爱护学生,要学生们努力进德修业,对学生充满信心,抱有乐观态度,加以重视和培养。⑥ 教学相长,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应当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进行学问切磋。(10)深远的历史影响孔子贡献是多方面的:① 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② 创办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③ 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者的范围;④ 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⑤ 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纂教材,保存中国古代文化;⑥ 总结教育实践经验,首倡启发式教学,实行因材施教;⑦ 重视道德教育,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⑧ 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等。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学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这种影响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在不同历史阶段起了不同的作用。孔子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教育活动,建树了丰功伟绩。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一些首创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我们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正确、全面地评价孔子的教育思想,批判地继承这一份珍贵的教育遗产,以促进现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