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历史上艾滋病疫苗的发展经历了两次高潮,其间有些重叠,第三次高潮才刚刚开始。在第一次浪潮中,科学家们遵循成功研发了乙肝疫苗的路径:找出病毒引发中和抗体的部分(称为抗原),纯化后将其制成能在人体内引发类似抗体的免疫原。之后出现的证据表明,这种方法没有效果。第二次艾滋病疫苗研发高潮始于1995年,其标志为将疫苗开发的着眼点从抗体转移到免疫系统的另一个方向——细胞免疫(CMI)方面。抗体能够帮助免疫系统在机体被病原体占领之前就阻断病原体感染。CMI则利用T细胞将体内已经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杀灭。一些研究人员希望这种能激活CMI的候选疫苗可以保护机体免受HIV感染。而另一些研究人员的目标则更现实:只要接种后能降低感染者体内的循环病毒总数(即病毒载量)即可,这样就能延缓疾病的产生和降低传染性。目前,上临床的接近30种AIDS候选疫苗几乎均是以刺激CMI反应为目标而设计的,研究人员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我们在这个方向上已经走的过远了。默克公司的CMI候选疫苗曾被认为是临床疫苗中最有前景的候选疫苗,2007年9月,该疫苗在IIb临床试验阶段被宣布失败,这可被看作是第三次高潮的开始。目前,业界将目光更多地聚焦于寻找阻碍艾滋病疫苗发展的关键问题上。为了对潜在的基础知识及其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情况有更好的了解,从这些正在进行的研究中不难看出,第三次研究高潮更加注重解决HIV的中和抗体问题。但一种仅诱导抗体的疫苗还不够;对其它逆转录病毒预防和控制方面的研究提示,中和抗体和CMI应答二者均是不可或缺的。因此,CMI途径仍需继续加强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