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马克思指出: “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
个转化形式。 ”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 44 页)就是说,利润
就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关系,后者是本质、是内容,前者是表象、 是
形式。为什么剩余价值会作这一形式的转化呢?
在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以前, 人们并不知道资本主义的这个剥削秘密。 这时在人们眼里,
资本家投入资本,资本就会带来利润,这是“天经地义”的。所以在资本家眼里,只有利润,
没有什么剩余价值。 利润就是全部资本—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即可变资本和购买生产资料的资
本即不变资本—的产物。
当马克思追究利润的深刻根源时,发现它并非全部资本、而只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可变
资本就是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之所以说它“可变” ,就是因为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劳动力时可
以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多的价值,其超出部分就是资本的增殖。因为它是由雇工剩余劳动
创造的,所以称为“剩余价值” 。而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通过雇工的劳动
把原有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保持原有价值不变,所以称为“不变资本” 。由此可见,能够
为资本带来增殖的只有可变资本,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利润是由剩余价值转化
而来的,不过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形式后,就产生了一种假象:
似乎利润是资本自身的产物,而不是雇工劳动的产物,于是掩盖了剩余价值这个资本主义剥
削的秘密。剩余价值的发现,既揭示了利润的深刻根源,也暴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以利润的形式分割剩余价值,这是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另一个原因。由于剩余价值的
生产是在个别企业具体的生产过程中进行的,各个企业的剩余价值率必然不同。当个别企业
把自己的产品出售,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包含于商品之中的剩余价值便汇入全社会在各种资
本中进行分配。这时剩余价值率便转化为利润率。由剩余价值规律和资本主义竞争规律所决
定,各资本家企业总是把资本从利润率较低的产品或部门投向利润率较高的产品或部门。 受
市场商品供求规律的制约,必然引起利润率在不同产品或部门之间的升降变动,于是必然导
致资本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频频流动, 最终必然使利润率趋向平均, 从而形成 “平均利润率” 。
平均利润率就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同社会预付资本总额的比率。 由此也就形成了不
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按照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原则, 根据各种资本的投量按一定比例获
得自己的利润,即“平均利润” 。各资本家企业的平均利润是通过出售自己产品的“生产价
格”来实现的,生产价格就是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各种资
本都要参与剩余价值的分割,产业资本家得到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得到商业利润,银行资
本家得到银行利润,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
从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从利润率平均化到形成“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原则” ,再到
按产品的生产价格出售商品,这就是“平均利润率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