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按照马丁·布伯的观点,世界可以按照人的生活态度被分为两重:一是“被使用的世界”,一是“我们与之相遇的世界”。1) 被使用的世界。布伯用“我-它”(I-It)的公式称谓被使用的世界,所谓“我一它”的范畴实指一种把世界万物(包括人在内)当作使用对象的态度,是把一切都看成无独立自主的物,在这样的世界中,“我-它”之间,只有“我”对“它”(物、对象)所施加的主动作用,没有“它”对“我”的主动作用。“它”对“我”没有“回应”,“它”完全是被动的。用布伯的宗教语言来说,“人文精神”的丧失乃是把“我-它”放在首位,把一切都看成是物或对象。被使用的世界就是区分了主客观学习的世界,想要超越这个世界、恢复“人文精神”,就要把颠倒了的事情再颠倒过来,把“我-你”的关系放回首位,也就是不要再把他人他物看作是单纯的对象或物,而要首先把他们看作是和自己一样具有主体性的东西。2) 相遇的世界。布伯用“我-你”(I-Thou)的公式称谓相遇的世界,所谓“我-你”实指一种把他人他物看作具有与自己同样独立自由的主体性的态度,把一切都看成和自己一样具有独立自主性的人,这是一种以仁爱相持、互为主体的态度,借用中国哲学的语言来说,乃是一种“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态度。不过,布伯把“我-你”的关系看作是人与上帝的关系的体现,人与上帝的关系乃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在这样的世界中,“我-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在这里,双方都是自由自主的,双方可以相互回应。“我-你”之间的关系并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是物还是自由自主的东西,是单纯的活动的对象还是可以做出主动回应的东西,要取决于人对世界万物的态度,对自然物亦可因人的“仁爱”态度而相互回应,这种回应不会因人的语言而限隔,人与万物都可以作语言交流。“我-你”关系先于“我-它”关系,人生的最高意义就在于对人与万物一体或“我-你”一体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