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参考答案】
互联网的持续繁荣发展,社交媒体的不断繁衍创新,为网络流行语的创造、传播提供了媒介和土壤。作为新兴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对于网络流行语,我认为既不能一味追捧,也不宜当头棒喝,包容、规范、引导方是正确态度。
一方面,部分网络流行语集聚网民智慧,语言形象、生动,往往以简洁的表述传递了大量信息,提高了交流效率。同时,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直处于演变发展之中,一些社会新生事物往往在网络里最先出现赢得网民认同的表述,从而丰富了传统的汉语言。此外,一些符合主流价值观念的网络流行语,甚至被主流文化包容接纳,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比如“正能量”被纳入辞海,“给力”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习近平同志也在新年讲话中给全国人民“点赞”。
另一方面,伴随着网络语言的井喷式增长,其负面效应也显而易见。例如“酱紫”、“你造吗”等对语言的不规范使用随处可见,严重影响了汉语言的纯洁性,给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语言学习造成了严重误导。同时,诸如“屌丝”、“恐龙”等网络流行语也充斥三俗特征,成为网络文明的毒瘤。
面对网络流行语这把双刃剑,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点积极应对:
第一,理性看待。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对网络流行语中的积极成分包容接纳,又要对不规范信息和三俗用语敢于说不。本着共同维护健康、和谐、清朗网络的原则,为构建积极健康的网络语言环境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第二,规范引导。有关部门要对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的用语进行严格规范,创造良好的语言运用环境。同时,通过媒体宣传和学校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形成对网络流行语趋利避害的正确思维,在语言创新的同时,严守规范、健康的运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