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计分规则】: 一是损伤强化作用:具有高能量的离子注入金属表面后,将和基体金属离子发生碰撞,从而使晶格大量损伤。若碰撞传递给晶格原子的能量大于晶格原子的结合能时,将使其发生移位,形成空位-间隙原子对。若移位原子获得的能量足够大,又可撞击其它晶格原子,直到能量最后耗尽。一系列的碰撞级联过程,在被撞击的表面层内部产生强辐射损伤区。严重的辐射损伤可使金属表面原子构造从长程有序变为短程有序,甚至形成非晶态,使性能发生大幅度改变。 其次是注入掺杂强化:像N、B等注入元素,它们被注入金属后,会与金属形成CrN,TiN等氮化物,以及Fe6B,Fe2B等硼化物,氮化物或硼化物呈点状嵌于材料中,构成硬质合金弥散相,使基体强化。 第三是喷丸强化作用:高速离子轰击基体表面,也有类似于喷丸强化的冷加工硬化作用。离子注入处理能把20%~50%的材料加入近表面区,使表面成为压缩状态。这种压缩应力能起到填实表面裂纹和降低微粒从表面上剥落的作用,从而提高抗磨损能力。 最后是增强氧化膜、提高润滑性:离子注入会促进粘附性表面氧化物的生长,其原因是辐射温度与辐射本身对扩散的促进作用。该类氧化膜可显著降低摩擦系数,例如,用N+注入Ti6Al4V中,可使磨损速率下降约2~3个数量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