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美术革命”
民国时期的“美术革命”
民国时期的“美术革命”
中国近现代的文化变革,都是在西方文化介入下发生的,美术变革也不例外。但是在西方文化汹涌而来之前,在中国文化内部,就已经生长着新的,力图使思想、学问面向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因素。正是这一因素与西方文化大潮的冲击,共同构成中国文人思考各种问题的前提。虽然中国美术以及中国画发展的问题,是19世纪未开始的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中国文化何去何从的大问题的小局部,但是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也是遵循这种前提的。外来影响与自身变革并行不悖,两者交叉推进、内外合力作用于晚清与民初美术的渐变,而这实际上已经成为“美术革命”思潮的准备,并为20世纪中国美术乃至中国画的大幅度变革提供了基础。
1919 年5月4 日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划时代的革命,“五四”运动客观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社会革命论在中国的传播,象征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者和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共同领导和发动了一场旨在反对传统封建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的革新运动,即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以 1915 年9 月创刊的《新青年》杂志为主要的理论阵地,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封建礼教、文化展开猛烈的冲击。随着斗争的深入,由批判封建思想发展到批判封建文学,进而批判以“文人画”为代表的封建美术体系,“美术革命“作为一个明确的命题被提了出来。
20世纪初期的“美术革命”思潮,是中国近现代美术思潮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国近现代绘画史的重要内容。它综合晚清以来追求变革的新派文人共有主张,把中国画的变革推向新的层次,对其后的中国画以及中国美术的创作,对中国画坛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促使中国美术由传统美术脱胎,以西方美术为参照,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过渡。
当然,如上所述,“美术革命”思潮,存在一些偏激、片面而缺乏深入的观点,追求表面而未得实质的弊病。但是,毕竟20世纪初期的“美术革命”思潮产生于内忧外患、争战不断的时代,产生于迫切引入西方知识以应付实用的时代,面对中国画坛的陈陈相因、衰败沉闷的强大的历史惯性,过激、矫枉过正是难免的,发出尖锐刻薄的呐喊是需要巨大的胆识与魄力。而且,“每一次对外来影响的接受,都有从盲目到自觉,从墓拟到融合,从无批判的颂扬到有分析的选择这样一个过程。”我们不能习惯于用一种不偏不倚的口吻去指责革新的先驱们崇拜和摹仿外来美术,而且有充分的理由说明萌芽时期的观念和实践必然为后来的变革主流所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