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时期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为核心,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有力的抨击,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残害和阶级压迫的本质。以包含人权、自由、平等等民主思想和重视科学技术、崇尚自然、讲究实用等科学精神的新教育,取代迷信权威、压抑个性、脱离实际、忽略身心的旧教育,为新教育观念的形成做了准备。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形成了一些新的教育思潮:(1)平民教育运动:旨在打破中国传统教育的贵族化倾向,推动教育的平民化和普及化,特别是为处在社会下层并构成社会主体的工农阶层提供受教育的机会。(2)工读主义教育运动:提倡“做工和读书相结合”。表现为:①勤工俭学,获得经济收益,解决求学费用;②工学结合,把所学的内容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③劳心与劳力结合,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者平等;④建立一种“新村”社会的理想;⑤强调学生和知识分子应与工农群众结合,在共同生活、劳动过程中发展对工农的情感,唤起工农革命觉悟。(3)职业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发展而来的。蔡元培在民国初期提出“实利主义教育”,偏重于职业教育,黄炎培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提出推广职业教育、改良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以适应生活的任务,从理论上探讨、在实践中将职业教育思潮推向了高峰。(4)勤工俭学运动:蔡元培等在法国组织勤工俭学会,以勤工俭学方式吸引贫苦有志青年赴法留学。留法学生表现出很强的政治意识,从中涌现了一批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骨干。(5)科学教育思潮:包括“科学的教育化”与“教育的科学化”两个方面。两者之间相互联系,但含义不同。“科学的教育化”要求让科学知识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大科学在学校教育内容中的分量。“教育的科学化”就是提倡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实施教育。(6)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在教育中强调“民族性”"国家性"; 反对民族虚无主义;重视情感教育,认为“共同相通的情感”是形成国家意识的基础。国家主义派在“收回教育权运动”起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