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参考文献][1] 景国勋.程磊.杨书召.受限空间煤尘爆炸毒害气体传播伤害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第2 0 卷第4 期[2] 钟冬望. 露天爆破毒气传播规律探讨[ J]. 工程爆破, 1999, 5( 1): 63- 66.[3]侯 文 .作业场所生产性粉尘的危害 .《安全》.2009年第9期[4] 冯荣爵,覃静,谭剑宇.某冶金厂生产中金属和有机物对作业人员健康的影响.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9 年6 月第27 卷第3 期[5]阮建明,Crant MH,黄伯云. 金属毒性研究(Ⅱ)[J].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1, 6(2): 94-103.[6]王世平.浅谈煤矿井下生产性粉尘的危害及防治. 资治文摘.管理版[7] 生产性毒物.宁波化工 Ningbo Chemical Industry[8]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预防常识.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0 年2 月第28 卷第1 期[ 9] 张志泉. 事故性泄漏的有毒气体的风险性评价[ J]. 北方环境, 2004, 29( 4): 77- 80.[ 10] 刘永立. 矿井瓦斯爆炸毒害气体传播规律初步研究[ J]. 煤矿安全, 2008, 39( 5): 4- 7.[ 11] 崔辉, 徐志胜, 宋文华等. 有毒气体危害区域划分之临界浓度标准研究[ J]. 灾害学, 2008, 23( 3): 80- 84.[12] 张子民.周英.李琦.毛曦.突发有毒气体泄漏事故应急模型开发.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第2 0 卷第7 期.2 0 1 0 年7 月[13] 潘旭海,蒋军成. 重(特)大泄漏事故统计分析及事故模式研究[J]. 化学工业与工程,2002,19(3): 248 - 264[14] Alhajraf S,Al-Awadhi L,Al-Fadala S,et al. Real-time response system for the prediction of the atmospheric transport ofhazardous materials[J]. 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2005,18(4 - 6): 520 - 525.[15]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 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GBZ 2. 1—2007,2007.[16] 谢旭阳. 基于GIS 的重大事故应急疏散决策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3(2): 32 - 35.[17]任凡. 机械加工车间环境影响分析及粉尘特性研究[18] 王济川,郭志刚. Logistic 回归模型方法与应用[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