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行为金融学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从投资者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社会等因素来研究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并尝试着解释传统金融学无法解释的异常情形。
传统金融学在投资者心理与证券市场效率上所持的观点是投资者是理性人,投资者的理性会保证市场的有效、价格的理性。然而,行为金融学则认为投资者是非理性人,情绪与认知偏差的存在使投资者无法做到理性预期和效用最大化,并且其非理性行为将导致市场的非有效,资产价格偏离其基本价值,其具体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针对“处理信息”这个问题时,传统金融学假定投资者能够正确、恰当地使用统计工具,而不依赖于经验法则,行为金融学却认为交易者依赖启发式处理数据,如依赖“过去的业绩是对未来最好的预测依据,所以投资于具有5年好业绩的共同基金”的经验法则。但由于经验法则是不完善的,所以,基于它们所形成的预期带有各种偏差.
(2)在决策问题的形式是否会影响最终决策这个问题上,传统金融学对人的行为假定是:理性预期、风险回避,认为投资者不会因形式的不同而干扰其决策,投资者作为理性人将洞察各种不同形式,认识事物本质所在,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但行为金融学认为,交易者对风险和收益的理解会受到决策问题构造形式的影响,其决策是依赖于问题的形式的。相对于标准金融学假定投资者的“框定独立”,现实投资者实际上是“框定依赖”的认为人类行为当中,有其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非理性的因素:认为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认知的局限决定了人类存在着许多理性之外的情绪、冲动和决策。行为金融学并不是完全否定传统金融理论,而是在接受其人类行为具有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对其理论进行修正和补充,在承认了人有理性的一面的时候,同时认为人也有非理性的一面,受到许多理性之外的情绪、冲动等的影响,在外界条件约束下人对自己理性行为的控制力是有限的,这些是和传统理论是不同,是对传统理论的修正和补充。
(3)市场有效性的问题,行为金融学认为,启发式偏差和框定依赖将导致市场价格偏离其基本价值,市场不再有效。传统金融学则认为市场是有效的,有关资产的信息都会反映到资产价格上,因此,其价格与其基本价值相符,任何投资者都不可能在市场上获得超额利润,而行为金融学认为套利的力量不可能不受条件限制,在各种客观约束下,套利无法别除非理性行为对理性行为的长期并且是实质性的影响,所以有效市场假说是不成立的。两者在一些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只是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存在套利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