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埃里克森将人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1)婴儿期(0~1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信任感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的品质。这一阶段体现着“希望”的实现。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2)儿童早期(1~3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3)学前期(3~6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4)学龄期(6、7~12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5)青春期(12~18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所谓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跨入青春期的个体,由于身体迅速发展、性的成熟,以及所面临的种种社会义务与选择,会对过去产生怀疑,对将来迷惘,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难以统一,这就是同一感危机。如果个体在跨入青春期之前,有较强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和勤奋感,就容易在这一阶段实现自我同一感。否则,就容易形成“同一性混乱”。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6)成年早期(18~25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立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埃里克森认为爱是“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7)成年中期(25~60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8)成年晚期(60岁以后)。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败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