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该教师做到了一个好的观察者,在幼儿进行游戏时,观察到了幼儿的游戏状况,但是 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是不恰当的,没有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首先,面对幼儿争抢行为,老师的处理方法是不合理的。教师心里应该明确的是: 1. 幼儿已经存在基本的是非观念; 2. 能够培养一定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3.还停留在个体活动的阶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适当引导,切勿焦躁,武力解决。 其次,遇到幼儿争抢纠纷,托班教师可直截了当地制止:“不可以抢玩具!”,小班 教师可遵循游戏的概念,为活动赋予一定的情景性和角色性。而在中班,大多数的幼儿已 经明白“抢玩具是不对的”,但是一旦争抢起来,还是会头脑发热、僵持不下。这时教师 可以引导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严厉呵斥或直接不让幼儿玩打发了幼儿的兴致和自 尊心,教师可以转移幼儿的注意力,或者提供更多的数量,种类少些的玩具,避免此类现 象发生。 最后,为了将自主性“行为”提升为“习惯”,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性”的 引导以后,可以在集体活动时进行方法的总结,最后尝试引导幼儿自主解决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