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人物介绍
冼星海人物介绍
冼星海人物介绍
1.生平
冼星海,1905-1945年,广东番禺人。在小学、中学学习期间开始自学音乐。1926年入“北平艺术专门学校”学习小提琴。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参加了田汉领导的“南国社”。1930年到巴黎国立音乐学院学习。抗战爆发后,奔赴各地进行抗日宣传,与张曙共同主持以救亡歌咏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1938年,接受“鲁艺”邀请,在“鲁艺”音乐系任教,翌年改任系主任。
2.音乐创作
冼星海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两百多首群众歌曲,四部大合唱,一部歌剧《军民进行曲》(还有一部未完成),两部交响乐,四部交响组曲,一部交响诗,一部大型管弦乐曲,以及许多器乐独奏、重奏和声乐独唱曲。
(1)歌曲
歌曲创作是冼星海音乐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包括群众歌曲、抒情独唱曲、儿童歌曲、劳动歌曲等。
①群众歌曲:如《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等。
②抒情性独唱曲:数量虽然不多,但它们在冼星海歌曲创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最为鲜明地显露出他在艺术创造方面的突出才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夜半歌声》《黄河之恋》《热血》《莫提起》等。
③儿童歌曲:富于儿童的特点,反映了在反帝斗争中中国儿童天真、活泼、勇敢、爱国的精神风貌。如:《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等。
④劳动歌曲:冼星海也留下一些令人瞩目的作品,如《拉犁歌》《搬夫曲》等。
(2)大型声乐体裁
在大型的声乐体裁方面,以套曲形式的大合唱最重要。冼星海一生创作了四部大合唱。分别是《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
(3)器乐作品
除了少数是在法国学习音乐时所写的以外,大多数是在他到了苏联之后所写的交响音乐。冼星海在这个领域进行了大胆探索,将创作题材的现实性和思想感情的革命性、形象塑造的标题性和形象性、作品音乐风格的民族性和群众性紧密结合,创作出反映人民群众反帝斗争的作品。如:《民族解放交响乐》《满江红》《中国狂想曲》等。
3.创作特点
(1)题材方面:取材于现实生活,选取与当时政治斗争密切联系、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题材。无论是何种题材,都贯穿着爱国、救亡、抗日、反帝、反封建等革命斗争的主题。
(2)旋律通俗易唱,构思清晰严整,声乐作品重形象性,器乐作品重标题性。
(3)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4)重视简单灵活的二部合唱,创造各种动人的音乐形象。
4.评价:冼星海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有着里程碑地位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在中华民族危亡时刻具有极强的时代震撼力。